&&&&两封。一封写给自己的女儿,这封,写给自己。
李穆在信里,向他讲了长安的状况和陇西的局势,表述了他接下来意欲平定陇西的计划。
这些都在高峤的意料之中。
叫高峤感到意外的,是他在信末附上的一段话。
李穆说,出兵之前,那日三人议事过后,新安王曾又与他私下谈了一番话,言明利害。言谈间,多有劝自己明哲自保之意。新安王想必也是出于一番好意。但自己愚钝,又身为外臣,对士族皇室间的利害纷争,向来不大关心,亦不可理解。此次写信,忽然想起这桩旧事,依然不解,遂随笔添上,盼日后若有机会,能得高峤指点,以示迷津。
信末的这段话,看似仿佛真的只是他随笔添注,在向高峤求教。
但以高峤对他的了解,怎可能相信?
看到的第一眼,便知李穆言下之意。
他分明是在委婉提醒自己,新安王阳奉Yin违,有意借此机会削弱世家,从中渔利。
世家倘若彻底落没了,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高峤心知肚明。
对于高峤来说,即便知道新安王乃至他身后的帝后真有这样的意图,他也不会感到惊讶。
朝廷为官几十年,他见过太多如此的Yin谋和算计了。
倘若这是真的,他唯一的感觉,便是绝望,彻底的绝望。
他知道李穆不会凭空捏造。但他真的不愿相信,萧道承和年轻的帝后,也与他们之前的萧室一样,将皇室和世家的权利之争,放在了家国之上。
新登基的帝后和他们随后表现出来的一言一行,曾让高峤原本已经起了退念的疲惫的心,再次慢慢复苏,甚至起了希望,再次生出了一种南朝或许能够就此中兴的幻想和期待。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希望和期待,哪怕再累,他也是甘之如饴。
但是,就是李穆信中这段看似轻飘飘的话,在高峤的心里,扎入了一根刺。
他表面上若无其事,但那天之后,面对着萧道承和对自己言听计从的帝后,心里,总是不自觉地生出一种淡淡的绝望之感。
他希望这只是李穆多心,希望那日萧道承和他私下的一番谈话,只是出于萧对局势误判而导致的一种悲观坚持罢了。
毕竟,当时当着自己的面,他也曾反对过出兵。
但心底,那种隐隐的不详之感,却始终挥之不去。尤其最近这事,如此巧合,恰好又和萧道承有关。
高峤视线落在信上,眉头紧锁,忽然,听到门外传来几下轻悄的叩门之声,接着,门被推开了。
高峤抬头,见女儿竟站在门口,不禁惊讶,将信收起,问道:“如此晚了,你怎还没睡?”
洛神入内,望着父亲,说道:“阿耶,女儿前些日瞒着你,做了件要被你责备的事。但女儿打听了到一个消息。事关重大,女儿自己不敢妄下论断,请阿耶定夺。”
她将那封信呈了上去。
☆、第114章
父亲很快便走了。
洛神望着他匆匆而去的凝重背影, 眼前却还浮现着片刻之前,他刚看完这信时的眼神。
当时他脸色发青, 视线僵在了手中那张纸上。
他盯着信的眼神,与其说是震惊,倒不如说是失望,极度的失望。
洛神甚至有一种感觉, 父亲眼底里的某种光芒,就在那一瞬间,熄灭了。
这薄薄的一张纸和上头的那些字, 正如她的所愿,证实了她原先的猜疑。这一刻,她原本应当感到轻松。
但是她却没有丝毫的轻松之感。
因为父亲的这反应, 她的心里,甚至感到难过。
那些披着或伪善无辜,或道貌岸然面孔的魑魅魍魉,在太阳之下纵情狂欢, 翩翩起舞。而真正肯为这个风雨飘摇的朝廷和国家做些事情的人, 不但负重前行,步履维艰, 还要时刻提防着隐藏在黑暗里的不知何时便要杀出的伪装和欺骗。
建康这座皇城里, 布满了层出不穷的Yin谋,充斥了防不胜防的背叛。
耳畔忽然仿佛响起了这一句话。
她想起来了。
这是那一夜, 她的郎君李穆曾对她说过的一句话。
门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之声。
洛神抬眼, 看见母亲来了。
“阿娘!”
洛神急忙迎上, 扶住了她。
“你阿耶走了?”萧永嘉问。
洛神望了眼同行的阿菊,知她应已把事情告诉了母亲,点头:“阿耶出城去了。嘱说不要走漏风声。”
萧永嘉慢慢坐了下来。
洛神见她面带倦色,眼睛下方一圈淡淡青色淤痕,劝道:“阿娘,你放心去睡吧。阿耶对那个邵氏,最多只是感念旧恩,绝无别意。何况又知道邵氏听命于新安王了,更不会再听信她的花言巧语。”
萧永嘉摇了摇头。
“阿弥,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