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吏部尚书孙道成出列道:“陛下,而今武学兴盛,江湖之中多有后起之秀,暨此武林大会之际,为彰朝廷皇家之风,理当多遣青年才俊。”
这话一听,还挺有道理。如今江湖门派兴盛,年轻一辈也多出高手,若是朝廷只派一些成名的高手前往参加,未免有以大欺小之嫌。自然应该再挑选一些青年才俊前往才是。届时前辈对前辈,晚辈对晚辈,若能夺魁也是实至名归不是?
但是细想一下,便可以探究出孙道成言下之深意。无非是见沈雨堂专美于前,意欲跟着分一杯羹罢了。
但是又不能说“哎呀,我怕沈家人不够,不如再从其他各家挑选一些人手帮忙吧”,这不是上赶着得罪沈家么?
再说了,人沈家几百年的底蕴,怎么也可不能凑不出参加武林大会的高手不是?
所以孙道成才迂回了一下,改为挑选青年才俊添加进去。这样既达到了目的,也不会得罪沈家。而派了青年才俊,总不能不派高手随行保护吧?一举多得啊。
到时候若能有所建树,震慑江湖,功劳和名望也不会被沈家独占了去。
虽然沈家代表的是朝廷,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是最直接参与了武林大会的,到时候若真的能一举夺魁,那沈家在江湖和朝堂上的地位定然会上升一个大台阶。
江湖人敬畏朝廷的同时,更会敬畏沈家。
就比如西北一些蛮夷部落十分惧怕承夏,但事实上他们惧怕的是西北军,是苏家。因为苏家是直接将他们打残的人。提起承夏皇帝他们或许有所敬畏,但没那么惧怕,但是提起苏家,他们肯定闻风丧胆。
如今皇帝以沈家为主力,连太子和吏部尚书也只是辅佐,其他人自然会眼红。孙道成这一手可谓是赢得了不少人心。
在他出声之后,立即便有不少人纷纷出列附和,然后争先推荐自家后辈。
皇帝没想到孙道成会来这一出,不过仔细一想,便发现这个提议对他来说也是有益无害。将沈家的功劳分摊一点,既可以堵住其他人的口,又免得沈家功高震主威胁皇室地位。
于是孙道成这一提议不仅没惹来皇帝的反感,反而说到了皇帝的心坎里,皇帝沉yin少许,便大手一挥同意了,钦点了几家的青年才俊随行,最后到底还是把周王给加了进去。
几家青年才俊分别是沈家大少沈修文、上官家大少上官明月、王家三少王钦宇、萧家二少萧长夜、郑家大少郑冠、苏家五少苏桓,这几人最为突出。另外还有几家明显就是陪衬了,就连提出这个建议的孙道成,他家的后辈也比不上这些人耀眼。
沈修文自不必多说,如今在京畿大营任游骑将军,从五品。
上官明月则在禁卫军中任三等侍卫,正五品。
王钦宇任翰林院侍讲,从五品。
萧长夜是礼部尚书萧瑜臣的孙子,按理说家学渊源他应该走文臣的路子,可这人是个奇葩——他进了稽查司当捕快。稽查司地位特殊,其总捕头是正六品的官职,其下还有十个捕头分别是从六品。每个捕头又可领三十名捕快,捕快则是正七品,萧长夜就是这个级别。
郑冠是定国公世子,无官职。
苏桓是苏从云老将军的孙子,如今在宫中当八皇子的伴读。
这些人足够组成京城的顶级二代的圈子了。
端木麒等了半天,就是没等到沈修宁的名字。
忍不住抬起头来,朝皇帝瞟眼神。
皇帝居高临下,自然将他的小动作尽收眼底,偏偏就是装作没看见一样,移开了目光。
端木麒:“……”
武林大会的事告一段落,李怀照常询问百官有无他事起奏。
沈雨堂出列,行礼道:“臣有事起奏。”
“沈卿有何事?”皇帝来了兴致。
沈雨堂因为是武将,平时鲜少主动奏事,除非是牵扯己身,不得不出声了,否则他就在一旁装柱子。
可是今天却破天荒的有事要奏,不仅皇帝被勾起了兴趣,其他大臣也好奇不已。
只听沈雨堂道:“启奏陛下,臣欲请封臣之次子修武为靖宁侯世子,请陛下恩准。”
请封世子!
众人吃了一惊,目光在沈修文和沈修武兄弟俩之间徘徊了一番,十分的别有深意。
按理说继承人应当立嫡立长,沈雨堂三个儿子都嫡子,自然当立长子为先。可他却直接跳过了长子,请封次子为世子。
真是令人玩味。
莫非又是一桩内宅Yin私、兄弟阋墙之事?
可是众人在沈修文脸上没有看到任何怨愤之色,反而一副理所应当的样子。不禁在心中猜测,这货到底是没心没肺还是心机深沉?都这种时候了还能面不改色!
皇帝神色深沉,似在深思。
他倒不是在意长幼之序,毕竟他本人就不是嫡长子,若是真个计较起来,岂不是连他自己的位置都站不住脚了?他是在思考立沈修武为世子的利弊。
可皇帝不